NEWS
資訊政策
綜合施策齊發力|基層醫院成為真正的“健康守門人”
發布時間:
2022-12-06
來源:
大眾衛生報·新湖南客戶端12月6日訊(通訊員 周國玉)益陽市赫山區新市渡鎮屬典型的丘陵山區,距離益陽市中心城區15公里,新市渡鎮衛生院建于1956年,擔負著轄區內20072名群眾的基本醫療、急救轉診、康復理療、公共衛生服務等工作。2022年,新市渡鎮衛生院著重使用緊密型醫共體、智慧公衛、家醫協作,創新醫防融合新模式,以更優質、更便捷、更實惠的工作理念服務轄區人民群眾,取得了良好成效。
家門口的優質醫療服務
2022年,赫山區吹響了綜合醫改的攻堅號角,為了推進緊密型醫共體建設,由市第三人民醫院、區婦幼保健院、區中醫醫院3家區級醫院為牽頭單位,組建并全面推開試點建設。新市渡鎮衛生院制定了《益陽市赫山區新市渡鎮衛生院2022年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真抓實干成效明顯督查激勵實施方案》,建立了任務臺賬,明確了責任分工。成立了以黨支部書記為組長,分管院長為副組長的醫共體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設立了醫共體辦公室、雙向轉診科,專人負責雙向轉診工作的信息匯總,明確了新市渡鎮衛生院雙向轉診流程。
區級醫院專家每周五上午參與衛生院臨床查房、門診坐診等基本醫療活動,開通了遠程會診、遠程心電圖、遠程閱片,同時全面啟動DIP改革,暢通患者醫保“綠色通道”,新市渡鎮的群眾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區級醫院的服務,衛生院的醫療付費標準,真正做到了“優質優價”“健康雙贏”。
“我叫劉建才,今年8月份一個人在家中突發腦梗,后來好心的鄰居幫忙撥通了衛生院的電話。沒想到衛生院馬上就安排內科主任陳昊來我家為我治療,因病情嚴重把我接到了衛生院。醫院請了益陽市第三人民醫院的專家給我會診,通過他們的精心治療和衛生院后勤人員組織的‘志愿者服務行動’對我生活上無微不至的照顧,不到一個星期,我就能生活自理了,真是太感謝他們了!”
“我叫胡玉珍,家住新市渡九子村,背上長了一個拳頭大的疙瘩,在上級醫院檢查后需要住院治療,治療費用需要五六千,家里又沒有人照顧,我到衛生院找門診醫生檢查后,衛生院的醫生和三醫院的外科主任一起給我做了一個很小的手術,只花了幾百塊錢,現在恢復得很好。”
新市渡鎮群眾“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縣、康復回基層”的期盼逐步變為現實。
家門口的智能化體檢服務
2022年9月份,該院引進“智慧公衛”平臺,實現了體檢信息化、智能化、無紙化。精準數據、節省人力,真正做到了把時間還給服務對象,真正提升了基本公共衛生服務水平服務質量。
79歲的陳爺爺每年都會來到衛生院做體檢,但這一次讓他非常驚喜。同樣的檢查項目,卻用上了大城市的“智能設備”,身份證一刷,所有的個人信息就出來了。同村的劉奶奶來得晚些,也不用等待登記,刷完身份證,哪里排隊人少就可以先去哪里做體檢。檢查完填寫各項檢查數據的時間完全省略了,陳爺爺與醫生的交流也增多了,醫生很快地給出建議,陳爺爺感到特別親切,少了排隊的辛苦,多了溫暖的關愛。
比起以前半個多月才能拿到一份看不懂的體檢數據表,現在一兩天就能拿到一份完整帶圖帶健康指導的體檢報告,身體狀況一目了然,還能按照指導調養自己的身體,居民的參與感與獲得感大幅提升。
11月底該院運用“智慧公衛平臺”到院外體檢,200多份養老院內老年人體檢報告當天即出,老人在養老院內享受到了大型體檢中心的優質服務。
家門口的簽約健康服務
該院全力實施以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為抓手的“醫防融合”工作,讓老百姓少跑腿、能看病、看好病。
2022年,該院建立家庭醫師簽約服務管理中心,通過加強對村衛生室的“鄉村一體化”管理,要求所有村醫至少是執業助理醫生,聘用專業護士培訓成合格的公衛人員擔任家庭醫生助手。
運用“3+3”的形式,由全科醫生帶頭組建四個規范的“醫防融合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團隊”:“3”為標配,由全科醫生、公衛護士、鄉村醫生組成“3”為統籌顧問,由上級專家、中醫師、執業藥師組成。成立院、村兩級家庭醫生工作室。
提升家醫團隊整體專業水平,精準服務轄區內群眾,在積極履約的同時,有效推廣中醫介入,為特殊疾病患者提供特色中醫療法,讓群眾零距離享受“家門口”的中醫館。
2022年11月20日止,該院家庭醫生服務團隊與居民共簽約服務9453人,簽約率履約率達47%,每季度由家庭醫生團隊一對一進行隨訪履約。讓群眾從簽約服務中得到了實惠,讓群眾享受到“貼心式”“保姆式”的醫療衛生服務,給家庭醫生打電話成為了轄區內群眾的下意識選擇,也讓群眾切實感受到老有所養,老有所“醫”。
家門口的健康宣講服務
2022年以來,該院將健康中國戰略落到每個群眾,把健康教育作為工作上的重要突破口。
在院內就診、公衛體檢、家醫簽約的過程中“無縫”穿插高血壓糖尿病的自查自檢指導,對老年人列出常見病的規范治療流程,并保證每村每月都有一次來自院內專業團隊的健康宣講,讓轄區內群眾有“治已病,防未病”的健康意識。
每月組織全院醫務人員和鄉村醫生開展業務學習和技能培訓,堅持分批派出骨干分別前往醫共體牽頭醫院進修學習婦科、兒科、外科和小兒頭皮靜脈注射等技術。一批中青年骨干正成為醫院發展的中堅力量。專業的治療,優質的服務讓轄區內群眾真正認可了該院的工作,選擇在這里康復治療大部分小病。
2022年是創新與落實的一年,從醫療的“醫共體”到公衛的“數智升級”,每一步都走的大膽而堅定。在健康中國的戰略統領下,作為面對群眾的第一線,定要守好第一道屏障,做好群眾的“健康守門人”!
相關新聞
什么是未來智慧緊密型縣域醫共體?以一體化多中臺技術為核心,縣域緊密型醫共體打造“1+4+N”區域一體化新布局!
以一體化為核心,區醫共體打造“1+4+N”區域一體化新布局 區醫共體打造了創新的“1+4+N”區域一體化信息平臺建設模式,通過1個健康大腦、4個面向和N個一體化業務協同應用,以扁平化模式、數據中臺的理念實現各個多源異構系統實時交互集成和協同,有效解決了醫共體信息化“散”“碎”“斷”的問題,打好了堅實的技術架構“地基”,更大程度發揮了一體化平臺“上層建筑”的應用價值。在醫共體建設之前,醫療機構各自獨立,系統標準不一,業務也缺乏協同。
【醫械政策快報】5000億再貸款落地,醫療設備更新潮即將開啟!
4月7日,中國人民銀行宣布,設立科技創新和技術改造再貸款,額度5000億元,利率1.75%,期限1年,可展期2次,每次展期期限1年,發放對象包括國家開發銀行、政策性銀行、國有商業銀行、中國郵政儲蓄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等21家金融機構,引導金融機構在自主決策、自擔風險的前提下,向處于初創期、成長期的科技型中小企業,以及重點領域的數字化、智能化、高端化、綠色化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項目提供信貸支持。
會議指出,東臺市通過成立獨立事業法人身份的縣域醫共體運營辦公室,整合縣域醫療資源,統籌推進縣域醫共體建設;創新實行醫保“打包付費”,在剔除全市醫保基金中的藥店和民營醫院份額后,將職工醫保和居民醫保剩余基金全部打包給醫共體運營辦公室,支持醫共體建設;建成十大管理中心,推動醫共體內資源和信息整合共享。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措施有力、成效明顯,可供借鑒。 會議邀請福建省三明市、河南省鄭州市、江蘇省東臺市、浙江省海鹽縣、安徽省濉溪縣等醫共體建設典型地區作了交流發言。 會議指出,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試點取得明顯成效。國家層面不斷加強頂層設計,政策措施逐步完善,相關部門改革共識逐步凝聚。省級層面加快鋪開,18個省份印發了全面推進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的政策文件。各試點縣積極探索,涌現出一批典型。總的來看,試點成效符合預期,為全面推進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 會議要求,建設緊密型縣域醫共體要堅持黨委領導、政府主導,建立多部門參與的推進機制。要明確任務分工,落實省級推動、市級統籌協調、縣級具體實施、醫共體執行和反饋的責任;要堅持多部門協同推進,圍繞“縣級強、鄉級活、村級穩、上下聯、信息通”目標,通過系統重塑醫療衛生體系和整合優化醫療衛生資源,推動服務模式從“以治病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為中心”轉變,發展方式從關注單個機構發展轉向縣域醫療衛生體系整體發展,治理體系從衛生健康部門行業管理轉向多系統多部門綜合治理;要以縣域醫共體為載體,加強城鄉聯動,健全以縣帶鄉、以鄉帶村幫扶機制,既要提升牽頭醫院服務能力,還要提升基層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要堅持強縣域、強基層的導向,按照緊密型、同質化、控費用、促分工、保健康的發展要求,完善評價指標體系,加強分類指導,確保醫共體建設穩健開展。 會議強調,全面推進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是2024年國家衛生健康委首項重點工作,各地要按照《國家衛生健康委基層司關于做好2024年緊密型縣域醫療衛生共同體建設重點工作的通知》要求,全力以赴落實好年度重點工作任務。各省份應于今年6月底前制定完成本地全面推進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的政策措施,年底前每省75%以上的縣市達到醫共體建設緊密型標準。要推進人員、技術、服務、管理“四個下沉”,牽頭醫院要派出專業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下沉到城鄉基層長期駐守服務,一般一個周期應常駐半年以上。要統一醫共體服務質量控制標準,強化醫療質量和安全管理。加快推進縣域醫學影像、心電診斷、檢驗診斷等資源共享中心建設,2024年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影像共享中心要覆蓋50%以上的鄉鎮衛生院;鼓勵推進縣域集中審方中心建設;推進城市醫院支援城鄉基層工作,每個醫共體有3名以上城市三級醫院專家常年駐守指導。要持續開展監測評價,發揮好考核指揮棒作用。
【兩會聲音】全國兩會之際,三明醫改經驗將在全國因地制宜推廣已經定調!
2024全國兩會在京召開之際,國家衛建委召開新聞發布會,明確進行三明醫改經驗在全國推廣,并且明確了11條普遍經驗和10條因地制宜的探索改革措施,看來這一次要來真的,把任務分配到全國各地城市,各級政府的黨委和政府一把手牽頭親自抓,落實改革主體責任。改革沒有壓力就沒有動力,這一次改革會不會創造成功奇跡? 沒更好的經驗,三明醫改值得推廣。